出沒農田的野生動物常常讓農民傷透腦筋,甚至導致農作物收成的嚴重損失!臺灣現在卻有一群可愛的小農,願意為了光臨田區的珍稀野生動物調整行之多年的慣行農法,放棄施用化學農藥與肥料;甚至還願意與這些動物分享自己的辛苦收成,分一口給大自然。

世居烏來的泰雅族人林賢欽,在山區經營以祖父之名命名的比令農場,種植馬告、珠蔥等蔬果。在臺灣原味負責人吳美貌的穿針引線下,放棄化學農藥及肥料學習有機耕作,並且配合季節種植適當作物。偶然間,林賢欽發現臺灣藍鵲到自己的田裡覓食農作物,他轉念一想,乾脆多種些臺灣藍鵲喜愛的芭蕉,任其食用。

另一位同樣也是烏來泰雅族的林惠妹,在信賢經營協記有機農場,種植包心芥菜、青花椰菜、櫻花蘿蔔等蔬菜及椴木香菇,也在吳美貌的勸說下,從慣行轉為有機農法。林惠妹與年邁的父親林福全先生常於下午3~4點在農場週邊看到山羌,喜食植物細葉與幼芽的山羌偶而也會偷吃農場蔬菜,林福全先生乾脆在田區週邊種植許多山羌喜歡吃的牛奶脯與地瓜葉,讓山羌來就能吃。

去年吳美貌協助這些烏來小農向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申請有機驗證時,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認為,這些農友兼顧農業生產與野生動物保育的精神,更符合「綠色保育」農產品標章的理念,因而請他們轉而加入「綠色保育」的生產行列。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博物館表示,「綠色保育」標章是由農委會林務局與慈心基金會共同發起,當初是為了保育珍貴的水雉,減少因為誤食農藥而致死,於是從2010年在臺南官田推動不用化學農藥與肥料的友善耕作,隔年進一步幫合作農友生產的稻米與菱角,設計了「綠色保育」農產品標章,藉此鼓勵關心環境的消費者支持。

慈心基金會後來將「綠色保育」標章逐步推廣到臺灣其他地區,目前在北中南東各地獲得綠保認證的農友已有97戶,烏來的林賢欽與林惠妹就是其中之二;而綠保的總耕作面積已近130公頃,所庇護的珍稀野生動物多達25種!

臺博館表示,該館是自然史博物館,長期推動環境教育,南門園區的分館也在今年推出介紹農田生態系與友善環境農業的「新農展」,「綠色保育」農產品訴求農業生產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的理念,正是永續環境教育的最佳案例。因而特別與慈心基金會合作,規劃該館南門園區廣場舉辦周末常態性的「田裡有腳印市集」,從12月6日起,每周六都會邀請來自臺灣各地的綠保與具有相同理念的農友進駐市集,展售悉心栽培的友善環境農產品。

慈心基金會也表示,「田裡有腳印市集」希望向消費者推介「綠色保育」農產品及其生產理念,也希望民眾能感受綠保農友樸實外表下的自然關懷!除了市集, 12月6日及7日在市集廣場的小白宮,還有結合深度展示、影片播放、蔬食DIY的「綠色保育成果展」。

臺博館也強調,農地占了臺灣約25%的面積,農田上頭發生的事情,生活在這塊土地的居民不能不關心!尤其近來因為食安議題發酵,「有機」農產品被窄化解讀為終端的農藥「零檢出」,卻忽略生產過程不傷害土地、不破壞生態,才是「有機」的真諦。慈心基金會說,「田裡有腳印市集」與「綠色保育成果展」希望透過農產品展售、消費者與農友直接對話、影片播放及體驗活動等,探討農地、農產品、農友、農耕模式、生態保育、消費者彼此相依的重要性,進而讓消費者願意選擇友善環境的生活方式。

臺博館表示,「田裡有腳印市集」是臺灣第一個訴求農業生產與野生動物共存共榮的友善市集,希望促使消費者了解,農田裡除了人類,如果也能有其他生物的足跡,才是健康的農田生態,人們也才能吃得安心!「田裡有腳印市集」希望喚起大眾以行動支持綠保,以購買力量引導更多農友改採友善農法,創造綠色消費新風潮。

臺博館南門園區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號,園區每日上午6時起開放至下午10時止,展示館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每週一休館,全票20元、半票10元。民眾如欲查詢活動詳情,可上國立臺灣博物館官網http://www.ntm.gov.tw/,或活動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footprints.market查詢。

arrow
arrow

    gwrg4857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